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视频 > 刘国深:赖清德未得到多数民意支持 难以“为所欲为” 正文

刘国深:赖清德未得到多数民意支持 难以“为所欲为”

时间:2024-04-20 05:33:32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视频

核心提示

文件相继出台。11月23日 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,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。同日,中国空军在识别区内进行首次空中巡逻。12月2日

文件相继出台。11月23日 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,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。同日,中国空军在识别区内进行首次空中巡逻。12月2日

家乡出发,代表一千多万浙江农民,站上了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的领奖台。新时代的中国农民通过自身行动和影响力,向全世界绽放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之光。如果把这三个镜头置于中国现代化转型这个时空坐标系中考量,它的标注意义就在于揭示了一个事实: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,正是农民从主体意识觉醒到主体能力提升、进而实现最广泛民主权利的过程。而这个过程,之所以迥异于全球史上每一次农民革命和运动,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绝不是

刘国深:赖清德未得到多数民意支持 难以“为所欲为”

恩赐者、施与者,而是一种引领者和扶助者。马克思说,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。从这个视角反向打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,我们会发现,无论何时,只要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自主权,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、实践和创造,我们的事业就能开拓新局面,否则就会陷入被动、遭遇困境。换句话说,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农民相互成就的过程。02千百年来,农民与土地就如一对连体兄弟,血肉相连分不开。中国革命的成功从解决土地问题发轫,从那时起,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成为百年党史基本的逻辑线,也成为中国大跨越伏脉百年的生命线仓颉造字,颇具深意。有“田”为基才能“富”,土地是财富之母,是农民生存与生活的根基

刘国深:赖清德未得到多数民意支持 难以“为所欲为”

。翻开历史,造就每一次太平盛世的因素很多,但要找出一个最为一致的规律,恐怕就要数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。一套好的土地制度,往往具有稳定与发展的双重功效。清朝,蒲松龄——“日望饱雨足秋田,雨足谁知倍黯然。完得官粮新谷尽,来朝依旧是凶年。”民国,井冈山民谣——“红军来到掌政权,春光日子在眼前;穷人最先得好处,人人都有土和田。”诗歌让这种时空对比更为可感。尽管孙中山早在《民生主义》演讲中就提到,“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

刘国深:赖清德未得到多数民意支持 难以“为所欲为”

决,是要‘耕者有其田’,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。”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解题思路放诸中心位置并付诸革命实践。从1925年《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》,到1928年《井冈山土地法》,再到1947年《中国土地法大纲

》,中国共产党分阶段、有步骤地带领农民进行土地革命,刷新了千年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,把农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,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。回溯这段历史,背后的逻辑线异常清晰:土改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,获得土蒙难、文明蒙尘,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。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,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、一次次求索,展现了不畏强暴、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。从那时起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

族最伟大的梦想。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、伟大的爱国主义者、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。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“亟拯斯民于水火,切扶大厦之将倾”,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,提出民族、民权、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,率先发出“振兴中华”的呐喊。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,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,广泛传播革命思想,积极兴起进步浪潮,连续发动武装起义,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。1911年10月10日,武昌

城头枪声一响,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。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,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,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,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,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,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。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!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名垂青史!辛亥革命